老地名之十二:三山
发布时间 :2024-09-30 10:12 来源:区文旅局 浏览次数:加载中...... 视力保护色:
说到中国足彩网台区的板桥,你会想到什么?板桥萝卜?古雄站?华兴村?板桥生态园?其实,板桥古镇风景名胜最有名气的当数三山。
说到三山,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诗仙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中的“三山”,位于板桥镇西侧,长江之滨。据《舆地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濒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形如笔架,故曰‘三山’。主峰海拔54.5米,山周2公里余,有矶石突兀于江岸,名三山矶,又名仙人矶。它素与燕子矶、采石矶合称为长江下游‘三大名矶’。大江从西南滚滚而来,江水湍急,汹涌澎湃,其势异常险峻,时称‘峭壁悬矶临二水,湍流锁雾镇三山’”。
六朝时,三山一带已成京畿战略要冲,江防要隘,历来是抵御强敌之关口。早在东吴时代,孙权派重兵在三山戍守,为操练水兵之基地,建业都城西南外围的军事据点。“三山营”地名,即渊源于孙权军队驻防而得名;三国东吴,在三山下游100米处设三山渡,距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元末朱元璋从江北夜袭三山矶,留宿三山一晚,后人在三山峰顶建造护国寺一座;明初还有“胡大海走马夺古雄”的传说……
明代曾评“金陵十八景”,三山为第一景。清代曾评“金陵四十八景”,“凤凰三山”为第二十四景。自西晋之后,三山由于环境清幽,山上松涛盈耳,山下江浪拍岸,曾成为旅游胜地,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来此观光,他们似乎沉浸于昔日的时空,追寻“楼船想见破吴时”的意境,也有人尽情观赏那绚丽多彩的山水景观。
南朝诗人谢脁遭贬离京时,晚登三山抒发告别京城之情,留下“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这样色彩鲜明如油画一般的诗句。这诗译成白话就是:晚霞像锦缎散布在天空,静静的长江如一条白绸带,欢唱的鸟儿歇满了春天的河洲,闲杂的鲜花开满视野。三山脚下的板桥地区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至唐代,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还写有“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的诗篇。三山南麓建有三山寺,江边有古渡口——三山渡,还有突兀江中的三山矶。三山无处不是古迹,无处没有古人足迹。
如今的三山矶已不复当年的风景,但关于三山,还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挖掘,值得我们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