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地名之五:华兴村
发布时间 :2024-07-03 15:30 来源:区文旅局 浏览次数:加载中...... 视力保护色:
在板桥新城管委会的西北面,有一栋红瓦黄墙的西式楼房非常醒目。楼前竖着一块文保石碑,碑文:华兴农业公司办公旧址。这栋楼的所在地,就是已湮灭的南京历史上唯一一个侨乡,史称华兴村,当地人称华侨村、广东村。
华兴村,在南京历史上曾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华兴村是个不简单的地方:一栋栋漂亮的别墅,铁丝网围起来的院墙,讲粤语的广东人,气势汹汹的狗叫声……当然,要是放在现在,这一切会显得非常正常,但那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高墙大院的华兴村别墅群虽然近在咫尺,却又那么遥不可及。由于村子中的建筑都是欧美风格,很多外人误以为这里是洋人使馆区之类的地方,不敢误进。据原古雄行政村村主任陈德金介绍,上世纪底,华兴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为4000元以上,已达小康水平。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国外的华侨备受压迫与歧视,于是旅居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各国的爱国华侨李殷宏、邓仙石、李元平、李雨洲等人向旅居其它国家的华侨发起倡议,聚资回国振兴农业,创办“南京华兴农业有限公司”,取振兴中华之意。这些人大多都是华侨政党中国致公堂(中国致公党的前身)的成员,中国致公堂是拥护和支持孙中山先生的华侨社团。这个倡议很快得到很多华侨的响应。他们按照股票每股100美元的方式,总共筹集了711股,合计71100美元的钱。71100美元!在当时算得上是个天文数字了。带着这些钱,李殷宏他们回国筹创公司。最终,他们选择了安全较有保障的中国足彩网台区板桥镇,而且南京这个城市和孙中山有着深厚的关系,也让华侨们觉得亲切。1922年,李殷宏等人在这里置田地1800余亩,建村命名为“华兴村”。
华兴村别墅群的设计者叫李云龙,是墨西哥华侨,本身是一名建筑工程师,村内仿欧美建筑的别墅群都是经他之手设计的。华兴村总共建了70栋左右的房子,房子是按照投资的股份多少来修建的,每出资1股就可分到5分田的建房基地,所以房子有大有小。房子建好后,股东们纷纷将家人迁来定居就业。而厂房则建在居民房的东边靠板桥河的地方,办公楼也建在这个附近,就是如今唯一保留下来的这栋楼房。
华兴农业有限公司成立后开始全方位经营,种植小麦、甘蔗、葡萄、桑树等,后来公司聘请南京东南大学农科系常宗会教授来当技术主任。常宗会在化验土质后,发现这里最适宜植桑养蚕,建议扩大桑树种植面积,公司于是采纳了建议,并且建了2栋养蚕大楼。又聘请蚕种专家潘中白为蚕种制造场的主人,培育优良蚕种,生产优良的蚕种纸。当时这里生产出一种叫“斗鸡牌”的蚕种纸远近闻名,抵抗病害能力强,在国内的口碑非常好,深得养蚕农户的喜爱。所以华兴农业公司最有名的产业也就是植桑养蚕。这一点在这里的办公大楼上也有体现。大楼门楣上雕刻的带一对翅膀的昆虫便是蚕蛾,蚕蛾下面的一颗颗小点代表蚕蛾下的蚕籽,而两旁分别有两个蛹状的物体,那是蚕蛹。用蚕来做门楣标志,可见华兴农业公司对他们的事业是多么的热爱,并引以为豪。另外,还有华侨负责养蜂、拦河养珠、修办养鸡场,也都获利可观。兼营商业方面,主要是在板桥镇街中心开设“利民商号”专营南北货,开设“新新淋洗浴室”和“联昌号”。还有的股东在南京游府西街、丹凤街、鼓楼尖角营、湖南路、山西路、中央路、卫巷等地购置土地,建造楼房、屋宇和开设服装业、钟表店等。另外华兴村在村旁建华兴小学,村外立华兴公墓,侨乡规模,一时颇为可观。
但是这种繁华只持续了二十多年。抗日战争期间,日寇为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将华兴村作为掠夺邻近凤凰山铁矿的基地,在村中驻扎了一个警卫中队,用以安顿日本职工及家属。日寇在华兴村横行霸道,强迫板桥地区农民砍伐了华兴村500亩桑树当日军燃料,拆毁了两幢蚕种制造场和仓库、食堂、连华兴小学也不能幸免。许多侨房的门窗、天花板被拆得七零八落,满目疮痍。华兴农业有限公司办公大楼因日寇驻扎,才免于毁,然内部设施悉数被破坏。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部分侨民陆续重返华兴村,虽勉力经营,终因时局动乱,物价飞涨,华兴村走向衰败。
不过,遗存的华兴村建筑仍然见证了侨民在一个时期里表达自身历史所做的努力,是南京华侨历史的载体和中西文化交汇的物证,它对南京华侨史、建筑史、海外关系史等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