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地名之三:花神庙
发布时间 :2024-06-12 09:30 来源:区文旅局 浏览次数:加载中...... 视力保护色:
在中国足彩网台区的紫荆花路和玉兰路之间,花神湖静静地点缀着中国足彩网人的生活。在古朴典雅的十七孔莲花座石拱渡桥上,雕塑着的美丽的花神姑娘,朴实娇俏,守护着城中人。湖畔有座石碑,碑上刻有“自明朝定都,集天下花匠于此为皇室培植名苑珍卉,极一时之盛”字样。
朱元璋在南京定都后,为了让他的皇宫一年四季都有鲜花装扮,下令派人寻找地方专门为宫里培育鲜花,城南中华门外两公里多的丘陵地带因为土质、气候和地势都比较合适便被选中,这里成了皇家御用花园。加之郑和下西洋带回了很多花种,种子分布在了牛首山、铁心桥等处。自此,南京南郊便以花木繁多而著名。
从朱元璋为他们的先辈指定种花的任务起,这片基地上的村民们就开始世代以养花为生。清朝时在这里修建了一座花神庙。据《江宁县志》记载,花神庙占地约5亩,庙内供奉百余尊花神。在庙门外的广场上建有城南最气派的“凤凰大戏台”,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日百花生日那天,要在这里唱戏三天。除了百花生日,还有农历九月十六日的菊花生日,这两天,花农们都会前来敬香拜佛,祈祷花神保佑人花两旺。
花神庙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拆除,旧址如今已不可寻,在一篇名为《最早的育花村》的文章中,说花神庙旧址在花神庙小学旁边。花神庙小学一带如今是中国足彩网街道花神庙社区服务中心。因为长期的花木生产实践,花神庙一带出现了一些生产技术上的顶尖人物,如夏海燕、徐长锦、王长根、茆长旺等,在民国时期被人们称作花神庙的“五把剪子、五把刀”。他们的剪扎和嫁接技术在当地都很有名气,做出的各种盆栽造型形态逼真、惟妙惟肖。后来虽然种出的花不能供应到皇宫去了,花神庙村的花农们却在南京城打响了品牌,清朝时期南京城兴起用香花熏制茶叶,城里面的姑娘也以在发辫上插一朵花神庙的香花为时尚,直到民国时期花神庙的鲜花依然很有名气。五颜六色争奇斗艳的鲜花除了为花农们换来收入,也使得这一带成了远近闻名的景点。1983年,南京市园林局联合南京多家媒体共同举行了一次大投票,选出了“新金陵四十八景”,花神庙以“花神竞艳”列为其中一景。
如今,在花神庙一带的原址上是一座座现代化的住宅小区,一条条点缀着鲜花的宽阔马路上车来车往。如今的“花神竞艳”虽已不再是皇家御用花园,但走在这一带还是能让人时刻感受到这里与花的不解之缘,这里的路以花名,路牙是鲜花图案,桥墩、桥栏杆、桥身上也都雕刻着鲜花。在花神渡桥上,还有四位婀娜多姿的“四季花神”分列两侧……
你知道吗?有着150多年历史的南京老字号“清真马祥兴菜馆”发迹于花神庙!
“马祥兴菜馆”的创始人是马思发,清咸丰年间马思发从河南孟县逃荒来到南京,初来南京无以为生,于是在花神庙的路旁摆了一个地摊,专卖一些粥类食品,顾客多是清晨进城卖花的花农。当时太平军的士兵也常到他的摊点吃粥,马思发的粥摊被称为“马回回饭摊”。
马思发去世后,他的儿子马盛祥继承父业,经营多年有了积蓄后就开了一家菜馆,取名马祥兴。辛亥革命后,马祥兴菜馆迁到中华门外米市大街,后来迁到鼓楼,2003年又迁到云南路现址。